北京“4·16”儲能電站火災事故調查報告發布 儲能如何邁過“安全”這道坎兒?
11月22日,北京市應急管理局發布了關于北京豐臺區儲能電站起火爆炸事故的調查報告。報告指出,南樓起火直接原因系西電池間內的磷酸鐵鋰電池發生內短路故障,引發電池熱失控起火。北樓爆炸直接原因為南樓電池間內的單體磷酸鐵鋰電池發生內短路故障,引發電池及電池模組熱失控擴散起火,事故產生的易燃易爆組分通過電纜溝進入北樓儲能室并擴散,與空氣混合形成爆炸性氣體,遇電氣火花發生爆炸。
截至2020年年底,我國已投運的新型電力儲能累計裝機容量達到3.28吉瓦。今年7月23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發布的《關于加快推動新型儲能發展的指導意見》中提出,計劃到2025年,實現新型儲能從商業化初期向規?;l展轉變,新型儲能裝機容量達3000萬千瓦以上。
然而,儲能行業蓬勃發展的背后,儲能安全問題頻頻見諸報端。北京豐臺區儲能電站起火爆炸事故也再次敲響了儲能行業的安全警鐘。
誰點燃了導火索?
儲能安全是一個系統性問題,盡管導致儲能安全事故的誘因眾多,如電池管理系統、電纜線束、系統電氣拓撲結構、預警監控消防系統、運行環境、安全管理等因素,但業內專家普遍認為,引發儲能安全事故的首要原因還是電池自身的問題。
目前,我國商業運營的電化學儲能電站中,電池種類以三元鋰電池、磷酸鐵鋰電池和鉛酸電池為主。三者相比,鋰離子電池中鈷酸鋰能量密度高、價格貴、安全性差;錳酸鋰、磷酸鐵鋰能量密度較低、安全性高;鉛酸電池性能穩定、安全耐用、價格便宜、易回收,但循環壽命短;三元鋰電池能量密度高、但安全性弱。綜合各項數據來看,磷酸鐵鋰電池相對更優,是當前我國儲能電池推廣應用的主流技術。
據統計,目前國內投運的電化學儲能電站中,88.8%的電池為鋰離子電池北京“4·16”儲能電站火災事故調查報告發布 儲能如何邁過“安全”這道坎兒?,其中95%以上為磷酸鐵鋰電池。
不過,即使是安全性能最好的磷酸鐵鋰電池,也無法完全避免短路的風險。
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儲能應用分會秘書長劉勇表示,短路是儲能電池安全的“頭號殺手”,電化學儲能電站電池具有串并聯數量多、規模大、運行功率大等特點,一旦發生短路,將會導致發生熱失控,從而引起火災。
“一般而言,短路可由內外兩種因素引起。從內部來看,電池在制造過程中,電芯內部在生產制造上可能存在缺陷或隱患,或者電池在長期使用過程中114,由于充放電制度和環境等因素造成電池老化,電芯內部產生了枝晶鋰,觸發電池內短路。從外部來看,電池的外部撞擊和泡水等因素也可導致電池受損,進而導致短路?!眲⒂赂嬖V記者。
國網江蘇經研院儲能安防研究員吳靜云同樣認為,儲能電站火災事故的源頭大概率源于短路?!翱傮w來看,電池熱失控的誘因可分為機械濫用、電濫用及熱濫用。機械濫用在移動汽車上較為常見;熱濫用往往發生在連鎖熱失控階段;對儲能電站而言,大規模電池的充放為主要工況,使用頻率最高,最容易引起電濫用?!?/p>
如何有效防范?
如果說儲能電池自身的瑕疵和老化所引起的安全事故在當下很難避免,那么在電化學儲能電站事故發生前的前期設計、現場施工、監控預警,以及火災發生時的消防和應急管理方面如何做,才能及時止損并避免二次傷害發生?
劉勇認為儲能電站,目前我國已建和在建的大部分電化學儲能電站仍沿用傳統的報警和防護技術,缺乏針對性保護技術方案。他指出應從本體安全、主動安全、被動防御安全三個層面做好儲能電站安全體系維護。
“在本體安全方面要做好儲能電池內部的安全設計和新材料體系應用;在主動安全方面要結合人工智能與系統軟件技術,通過對儲能電池從電芯到PACK演化過程進行分析、監測和評估,做好系統安全狀態的早期預警,避免發展到熱失控階段;在被動防御安全方面要通過消防報警控制主機、火災探測控制器、滅火裝置、消防管道器材、聲光報警器、防爆全自動開關、UPS后備電源、應急外部接口等自動化設備,有效干預熱失控蔓延?!眲⒂抡f。
除上述問題,目前的電化學儲能電站在運維管理方面也存在不少隱患。
吳靜云指出,儲能運維檢修人員專業技能不足,現場作業安全管理措施不到位,應急處置能力欠缺,都極易造成事故隱患,加大電站安全風險。
為此,自2018年以來,國網江蘇省電力有限公司從規劃、設計、設備、運行等方面對電化學儲能開展了系統性研究,形成了儲能電站全過程建設運維管理的“江蘇經驗”。
吳靜云告訴記者,“江蘇經驗” 的運維管理邏輯分為三層:第一層從正常運行狀態預測,提前發現異常電池,排除發生事故隱患;第二層是電池故障異常時通過氣體探測技術及時發現,較煙感、溫感提前10分鐘以上發現故障,采用聯動技術及時切斷電源,阻斷電池熱失控及其鏈式反應; 第三層是采用防爆泄壓設計防范爆燃爆炸事故發生及次生災害,上下設計防爆風機2個,通風量每分鐘1個艙體容積,最大限度避免爆燃爆炸事故發生、減少財產損失,降低社會影響。
一直以來,儲能產業的相關安全標準的缺位,也是儲能安全事件頻發的原因之一。
堵不如疏。近期,有關部委先后出臺了多項關于儲能產業發展和技術應用的支持政策,特別是涉及安全方面的相關政策正在抓緊完善。2021年8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組織起草了《電化學儲能電站安全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其中明確要求,建設單位在項目設計時應綜合研判儲能系統和儲能場所安全風險,禁止在人員密集場所、高層建筑內、地下建筑、易燃易爆場所部署儲能電站。合理進行防火設計,明確電池室等部位的最大容量、防火分隔、防爆泄壓、防火封堵等要求,配置可靠消防設施,最大限度降低風險。能源管理部門應加強電源側、電網側儲能電站運行維護安全管理,住房和城鄉建設主管部門應加強用戶側儲能電站運行維護安全管理,組織制定儲能電站的運行安全監管制度,完善儲能電站運行檢修標準和安全操作規程。
劉勇強調,儲能電站的安全必須進行全生命周期內各環節過程管理,保證對儲能電站電池電解液泄漏、熱失控工作狀態等進行全方位監控儲能電站,并實現本地和遠端后臺系統數據存儲, 為電站運行狀態和事故隱患分析提供大數據支撐。
安全無小事,儲能電池的安全114移動站,不僅關乎儲能行業的健康發展,未來,其更是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穩定運行的保障。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此為止,感謝您的查閱!